創作

在創作中,假設創作的是直覺式的表現主義,面對畫面時是反射式的情感宣洩,最後還是得面對畫面的結構問題,因為它象徵的是畫面的構成,對於視覺所能判別的適度表達。有接受過繪畫訓練,跟從來沒有接受過的人;差別就在於對畫面的認知及組成 所以一般對於抽象繪畫的反應就是「無法欣賞」,這時看畫的人它就是無法脫離實體世界,因為他認為可見性的實體模仿,才能使他辨別;而抽象畫是純化的元素組成,如果沒有認知就看不到結構,因為結構對它而言是沒有意義的。

所以在看實體模仿的繪畫時,一般大眾也不是看結構,而是形體是否達到肉眼的「準確」;顏色的應用是不是跟一般所認知的趨近於「相似 」,所在意的是「形」、「色」。無法認知到觀念式的組成,因為一般大眾都是「圖象思維」,觀念跟結構本身在腦中無法有畫面,因為它是抽象的。如黑格爾所說: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」,這句話的組成都是抽象名詞,因為沒有畫面所以必須去領悟、理解、想像 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接受抽象思維。在我看來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「形象思維」跟「抽象思維」的能力,而這個能力必須不斷提升。對於從事視覺創作者來說,經常腦中不斷的有新的畫面,甚至是創造的、不曾見過的、實體世界所沒有的,視覺創作者在形象思維中,就比一般人來的更加敏感,所以在創造力上,想像的能力,視覺創作者卻略勝一籌。但是,單有形象理解而沒有抽象理解也是不足,因為抽象思維有助於思考的廣度,並不是所有的事物我們都有辦法親身經歷過或是有能力創造。比如說,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」,簡單的說:我覺得花很漂亮,花在我心中已經有所形象存在,而藉由某種加注情感的形式所呈現,就是感性的顯現,所以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」。所指涉的範圍更加廣泛,不專指涉任何一種實體,它是一種「概念」,而「概念」卻是表象的象徵。有所指涉的範圍都泛指一種現象,所有的現象都不是本質的核心,本質的探討有助於對事物的理解, 因為所有的現象都是本質後的延伸。

所以這裡強調的是學理的重要性,學理幫助創作者認識問題、釐清問題。理論與實踐力是可相輔相成,對藝術理論的認識有助於思考繪畫的基本問題,對藝術脈絡的理解有助於透析風格發展,所以藝術理論、美術史、美學,都是在幫助創作者對藝術問題的釐清。因為藝術本身它不容易下定義,與科學邏輯思考有所差別,史料、文本,是幫助思考,而不是給解答,創作者必須有學理的基礎,而文史哲是不可不接觸。